行草書法怎么寫(行草書法欣賞評測)
錢玉清
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
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
2012年書法報·書法海選
“蘭亭諸子”獲獎書家
行書而或中堂
(第7行“上”應為“高”)
規格116cm×67cm
作品評語
從作品的整體情況來看,作者或未經過系統、規范、嚴格的學習訓練,不管用筆、結字,還是墨韻、章法布局等,都缺乏對書法相應的基本認知。
一、用筆。筆法是書法的核心,歷觀古人經典書作,無不在用筆一途令人心折、動人心懷,或精勁雋逸、或遒媚蒼澀。但 該作即在書法尤為關鍵的環節(用筆)上顯得力不從心,無所依傍,多數點線混沌、模糊,使轉不清、提按不明,究其原因,可能作者未曾寫過楷書,或楷書寫得不多。
錢玉清示范作品
行書而或條幅
規格136cm×34cm
二、結字。趙孟頫以為:“書法以用筆為上,而結字亦須用工。”從此作來看,作者依稀師范大王,兼取南宮風氣,然除“影”“登”“樓”“遠”“處”等少數字外,大多數字的字構、字態、字形松散、失重、乖戾,或這筆過長,那筆過短;或這頭過重,那頭過輕;或這邊過高、那邊過低, 很少有適當的、恰好的成熟表達。
三、墨韻。作者施墨大膽,吸收了古人特別是王鐸的漲墨手法,作品水墨淋漓,潤澤飽滿,為作者的勇氣、膽氣點贊。但用墨的常識性、技巧性的知識構成尚有待提高。首先是墨色僅偏于二極,層次感、豐富性不夠;其次,在潤、枯矛盾關系處理上未作思考,漲墨多在作品的上部和下部,形成上下重、中間輕的局面,如頂端一排的第一字“而”“金”“何”“辱”“嗟”“之”“之”“其”俱為漲墨,為何要這樣呢?相比較還是下部合理些,枯潤相間,以潤為主。
四、章法布局。因紙張幅面受限,以題款的形式完成正文的章法布構古來有之,但作者顯然對這種處理方式不熟悉。如確因篇幅有限,以同樣字徑無法寫完一個相對完整內容的情況下,則應提前結束,合理留白,而不可內容充塞滿篇。該作如在“湖”處“收官”,余下正文重新換行,下浮一二字以落款形式完成則是另一種面貌。另:此作尚有兩個別字,一個簡化字。“曜”應為“躍”、“皆”應為“偕”、“選”應繁寫。
經典解讀
王鐸漲墨法的運用
■錢玉清
有明以來,影響中國書法發展的關鍵人物中,王鐸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,啟功先生盛贊王鐸之書:“王侯筆力能扛鼎,五百年來無此君。”尤其他在行草書領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他在書法史中的地位,其中最有突破性、開創性的貼有“王鐸”標簽的藝術表現特色當屬“漲墨法”,“漲墨法”或許未始是王鐸的發明、首創,但其在書法中的廣泛運用、大量運用應該說是史無先例、前無古人的,也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王鐸 行草《雒州香山作》詩軸
雒州香山作。
舊日莊嚴地,林香景未殘。
為心方欲寂,入澗忽然寬。
橙實側深埡,鐘聲浮別巒。
僧人說九老,髣髴(同“仿佛”)見花壇。
以王鐸《雒州香山作》為例(如圖),此作作于明崇禎十三年(庚辰,1640年),行書,規格為247cm×53.2cm。通篇正文45字,幾近無一處枯筆,水墨交融,華滋流漓,健筆縱橫,連綿雄放,似高山流水,一瀉千里,映射出撼人心動的磅礴力量。
此作至少有十二次蘸墨,每次蘸墨重新起筆均呈漲墨效果,然無一字不能辨識,一次蘸墨書2—5字不等,最長處書10多字,表現出極強的隨意性、隨機性和無規律性。似用硬毫書寫,即便筆飽墨重時也有細線映帶縈繞,不致肥臃無骨,形同“墨豬”;而墨少筆輕時更是鋒棱勁峭。
用墨看似漫不經意,實則匠心獨具,如左右橫向對照的話,不難發現,墨色最濃重的字旁邊就會有筆趣最輕巧的字與之對應,“香”左邊的“磵(澗)”、“橙”右邊的“日”、“鐘”右邊的“景”等,形成了二元對立的矛盾觀照,既豐富了關系,又平衡了局態,大大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。